2023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8篇)(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8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8篇)(范文推荐)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在朗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要做到重方法引导又不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应适当加点激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应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情境中阅读,把听、说、读、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再给以多种评价方式,一定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受益一生。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农村小学生的说话训练须经过想说敢说会说这三个过程,说话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一个人不发言并不等于不会说话,首先要看他想说不想说。大家知道,一个人心情愉快、感情激动的时候,话匣子才能打开。为此,我经常运用灵活多样的办法来让学生开口。如在班级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讲讲你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讲讲广播里听到或电视里看到的新闻及家中或街头巷尾碰到的新鲜事等等。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在讲语文课时,我更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不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而且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描绘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讲讲插图表达的意思。

如讲《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第五、六段时,我让学生借助图展开想像,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相互祝福的场面,抓住泼呀、洒呀、说啊、跳呀等词语,让学生连起来说说。又如《雷锋》一课插图,我画了天空降下的雨帘、河边被风吹弯的芦苇及被河水漫过的小桥,画了雷锋卷着裤管正在一个一个地背小同学过桥等简图,先让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明图意,再引导学生用较复杂的句子具体说明图意。有的说:下雨天,雷锋卷起裤管把小同学背过桥。有的说:天下着大雨,刮着大风,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桥。我又根据插图按天,风,雨,河水,雷锋。的叙述顺序,让学生看插图,完整地叙述图意。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学习情绪十分饱满。总之,利用插图和简笔画既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说话的意愿。

有些学生开始有一肚子的话,但因为缺乏勇气,最终还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因此对小学生的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指责,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时,学生往往语无伦次。但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我都多予鼓励,并耐心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踊跃发言、无所顾虑地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习惯,课堂便日趋活跃。

学生在说话过程中,需要边听、边想、边说,逐步才能做到耳灵、脑活、嘴快。为此要让学生会说,把话说好,首先要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正确、流利、有条理;
然后进一步要求他们说话时神情自若,落落大方,或坐或站,或颦或笑,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
进而再要求他们根据听话对象和不同环境,注意礼貌,说得得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结合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注意纠正方言的不良影响,并经常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说话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把讲读课文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先进行词语搭配训练,然后练习用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进而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说生动。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不但能够接受,而且兴趣倍增、效果良好。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三

三天的“名师之路”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是短暂的,而留给我的思索却很深很长。

本次教学观摩活动正值新一轮的课改,而我们也从这些大师的课堂上看到了课改的又一次华丽转身,看到语文“洗尽铅华见本色”的自然美,生态美。观摩会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所以想粗浅的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倡导“自然地朗读”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功用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是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语文教学中讲解是分析,朗读时综合;讲解是对文本的解剖,而朗读是活的,是赋予作品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如何正确的朗读?怎样的朗读才能有效?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常常困惑的问题,而这次我们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在赵志祥的报告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朗读,这也符合本次课改对朗读评价的要求,即:“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娇柔做作的腔调。”不能一味的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体现文本的特点和文本的个性。而且我们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学生在朗读时“朗读腔 ”“表演腔”太浓,而这样的朗读恰恰是对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原来自然地朗读就应该像说话一样,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若把文本分为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么抒情性的文本就应该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非抒情性的文本则只需要“告诉”就行了。科普性的说明文我们只要清晰的告诉、介绍,把重点的知识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就行,不需要额外附加情感;演讲稿,读的时候则需要激情,需要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有一种告诫、号召的意味,而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然”;对话类的文本,故事性特别强,在读人物对话时,就因该用比较夸张的演读。总之朗读应该以不同的文体作基础,先把握好课文的总的感情基调。

2、解读文本理性回归

本次教学观摩活动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展开研讨,“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毫无疑问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先决定“教什么”。细细想来,其实也让我们语文老师自愧,我们竟然浑然不知语文应该教什么。倾听了王崧舟老师的报告《解读文本的秘妙》,豁然开朗。原来要确定“教什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结合本次课改对“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明确提出。我们在教学实践要能够正确的解读文本,领会编者的意图,落实教学目标。不可将语文课上成数学课、美术课、思想品德课,这些非语文的课堂现象透视出来的正式我们对课程、对教材缺乏正确的理解。再者“正确的解读文本”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所以我们正确的理解教材将直接影响到“教什么”的关键问题。没有这个基础,当然不可能灵活的,创造的使用教材,显而易见这将对我们的语文功底和人文情怀提出更高的要求。

3、语文要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 在轻松自然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在他们的课堂中语文教学已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已走向平实与质朴,扎实和简单。

尤其是于老师的《爱如茉莉》,环节设计非常简单,教学伊始于老师就让学生认识“嗔、眸、袅”三个生字,在字词教学方面要做到严谨、精确,做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永远是语文老师的天职。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以悟来促读,使学生逐步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爱。对文章进行了升华,于老师是这样总结的:“生活中,其实朋友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爱也像茉莉花那样平淡无奇,请不要吝啬我们的微笑。”虽简约但扎实,正如茉莉清新淡雅却沁人心脾。

总之,学习的时间虽短暂,收益却很多。但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养,才能适应性语文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四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合;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具体状况做灵活处理,更有一些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因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和创见。人云亦云、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某些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课堂的生成变化。

语文教学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相应的大纲要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相应的文本,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先细读语文教材,用心感悟相应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走近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要想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应同文本进行对话,认真聆听文本声音,充分调动起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让相应的文本感动自己。第二,走进文本。教师在对相应文本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及方法,获得的体验要尽量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及体验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现有状况等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轻松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品读语文教材,感悟相应文本,经历相应的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这种备课的历程,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学有所长。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路牌广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谁识得多,谁识得快;教学写景作文时可先带学生到景点去参观,让他们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把自己印象深的写下来,这样学生写作就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洞、瞎编乱造的毛病。

首先是写书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要求小学生养成这种习惯。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应该这样。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并把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法等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株距行宽、页眉页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这样教师的课本可真成为“教本”了,重点内容清晰可见,上课时就可信手拈来,操作方便,不易遗忘或缺漏。这些精笔妙言是教师备课中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反映的是隐性思考中最宝贵的灵感,喷涌的是教师的智慧的源泉。将其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次是写教案,隐性思考的过程最后会生成文字性的教案。为了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抄备课”中解放出来,学校推行精案与简案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有效备课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展深入备课,写出一定数量的精案;其余可写简案。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引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从导课到板书详实有效,各环节清晰,方法得当),课中修正、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删修正,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化。要求教师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作业布置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有层次性、创新性;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合理有序。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最后是写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xx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就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五

2月x日,我县在县实验小学举行了语文教学研讨会和“基于预习的精讲点拨”教学改革会,全县语文教师代表欢聚一堂,观摩我县优秀教师代表的语文课,交流评价研讨。

在听取了周老师五年级的《范仲淹的故事》以后,发现学生预习好课文以后,对老师的精讲,显得很流畅。不会出现卡壳现象。课上再让学生读重点段落,学生抓住范仲淹的人物特点,整篇课文显得那么明了。

二年级刘老师的课更是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用结合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动画的形式,教会学生认读生字。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当中,学习到了知识。这堂课很活泼,很积极。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了很大的带头作用。正是这些同学的精彩回答,给本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学习观摩,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教师的指导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通过学生的预习,发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问题,为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提供依据。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预习,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贵在独立性、超前性,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

教师指导预习应充分考虑到以上特点和学科特点,方式上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不搞单一的模式化预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排斥教师的课堂讲授。艺术精讲的前提必须经过学生的预习和学生对疑难问题的讨论。艺术精讲的目的主要是三方面:

(1)使知识系统化;

(2)解决疑难问题;

(3)对问题作适当的拓展。

实验中主要围绕“艺术讲授”和“精讲点拨”两方面进行探索。“艺术讲授”是为了实现艺术与教学的相结合,使学生在平等、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激活思维、探索知识,减轻心理负担。“精讲点拨”则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消除在预习和讨论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疑惑,通过教师的画龙点睛,使学生的顿悟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得到提高和发展。

通过检测反馈,及时了解教情学情,再通过教师有效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增强成就感的同时,自觉弥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检测包含知识、思维、能力、心理等方面内容,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检测方式、内容的设计时应遵循“全面性”、“趣味性”、“目标性”、“启发性”、“创造性”等原则,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得、有所悟。

根据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但由于学生刚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有必要及时巩固。同时又因为学生的基础差异性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可推荐一些“超产题” ,让他们继续深造和发展,对于一些在课堂上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可推荐一些“补偿题” ,使他们在课后有补救的机会。

在本次学习中,对语文教学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精讲”就是少讲,抓住重点,引导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常规教学中,做好准备工作,在这基础之上,做精、做细。在课堂之上,对学生加以引导、提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学得深、记得牢。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六

为借鉴奎文、寿光、昌邑、潍城等市区“区域性推进主题学习实验”的经验,市教科院5月26—28日在金宝宾馆召开“主题学习”研讨会议。通过这三天的学习,使我收获颇深,让我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有了新的理解。

传统的语文课,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边昏昏欲睡,是我们老师讲得不好吗?不是,而是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太少了。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而学生却学到了很少的知识。通过这三天的听课我发现,那几位授课老师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地参与,例如,老师安排了小组过关的环节,如果老师一个个地去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太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放手给学生,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发现这几位老师的课堂容量都特别大。如潍城区实验小学赵红老师执教的主题学习单元,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了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改变了一个单元约用两周时间的教学模式。虽然学习的速度很快,但学生掌握的却不错。大大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学生的主动性都很高。

课堂形式多样。学生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之后,有一个汇报学习的环节。学生的汇报形式多样,有的小组以朗读课文的形式汇报,有的小组以诗歌的形式汇报,还有的小组排成了小话剧的形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特别高,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出来。

语言积累多了。几乎每一堂课上,老师们都安排了背诵优美句段的环节,尽管由于时间有限,孩子们还只背过了一两句或者一两段,但是相信这些经过背诵的语言,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大脑中的积极语言,而且,孩子们有了这种背诵积累语言的意识和训练,真的会受益终生。

虽然只是短短的三天的学习,但是我的收获却是很大,相信对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会大有用处的。我打算将自己这几天的所学应用到我的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们的语文水平一定会大有提高的。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七

一名语文教师应胸中有全局,把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点置于整套课本的结构网络中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落实于教学实践中,从大处着眼看整体性,从每一个单元结构内部来看整体性。

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何设定整个单元的目标从而实现目标与学生能力陪养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传统的单课式备课,虽然对一个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面面俱到地确立了教学目标,但只关注知识和技能,导致教学走向片面化,难以发挥语文教材的多重功能。根据课标理念,为真正落实语文素质教育,应从整体入手,确立单元教学“三维目标”从三个方面深挖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听、读、说、写与思维能力分别在不同的教学程序中得到培养和发展,有效避免了因教学目标不明而造成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一个单元的教学,就要体现整体性、结构性和相关特点,要把课文的每一个单元看成是整套课本的结构网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游离的"。

在教学必修五的第一单元时,可以抓住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里,找出有环境描写的地方,整合成一个课时来上。这样一来,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学生也很容易掌握,最关键的是紧扣高考的有关小说的考点之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这样教和学就能和高考结合。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由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由内容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由只注重教科书走向注重阅读与实践,由重视教师作用走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总揽全局,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整合单元难点、要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广的空间去阅读、感悟、实践,让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知识,在感悟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程序,以单元为整体,贯穿到局部。我觉得这样学生也是容易接受的。其实,有时侯,我们一些老师也这么做过。当然,如果那样的话,我们老师备课的难度明显增加

高中新课程实行“模块制”以来,“课时紧张”成为最尖锐的矛盾。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课改之前的习惯,一篇篇课文教下去,很可能急赶慢赶,还是每篇课文都只能蜻蜓点水。因此,只有单元教学,才对众多教学内容做出适当整合。

设计单元主题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创编表演课本剧、讲故事、辩论、资料搜集与整理汇报、读书交流、朗诵等。

教师做好45分钟的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第三单元是写人记事散文,必须先从单元整体把握散文的特点,才能有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去学习散文,感悟散文,从而到达鉴赏散文的目的。

高中语文中用系统论来建立起单元教学整体观有益无害,体现了高速、高效率。第一,我们不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逐一讲析,也许原来十几课时才能完成的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完成了,并且促进了学生自学,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潜力,也提高了效率;
第二,是向传统教学的挑战,是启发式教学,能让教与学双向交流,产生和谐的共振,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完成教学目标,形成了整体训练体系;
第四,节力省时,有利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调动了学生的情趣爱好。

单元教学中的“单元”不能简单理解“教材的单元”。一个教学单元应该有多大,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确定。

语文课堂真的需要深思,一个灵感,一种突现的创意都是巨大的收获。若干年前,我们的语文老师这样教过,而现在,我们又如何实现变革与突破呢,值得思考。

单元整体教学对于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视是真正地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考虑的。如果拘泥于单课时内容的就课论课,一方面缺少了整体上的把握,另一方面对各种教学要素的选择和应用缺乏回旋余地。

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单元整体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把握整体,更好的理解课本内容。我同意这个老师的看法。

整体把握单元内容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单元内四课的教学内容不平衡的矛盾,教师应能对此整体性调整或处理,如适当调前或调后,有些内容可适当增减。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而驾驭教材

一名语文教师应胸中有全局,把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点置于整套课本的结构网络中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落实于教学实践中,从大处着眼看整体性,从每一个单元结构内部来看整体性。因为现行课本大多以文体作标准组合单元,即同一单元就是同一文体。在文体知识和写作规律上均有其共性。如果就课型设计而言,也能看出一个单元的整体性。一个单元大多是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各占一半。那么选用教学方法就可以从“精讲课、略讲课、阅读课、检查课”等课型入手,做到“精略细粗相结合,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最终成功达到节力省时高效率。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是要好好学习和探索的,在这半年里,经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的培养,我收获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近半年的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有人把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比着一棵大树,树的庞大根系是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树的主干是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树的顶端枝叶是教育科学知识,而树生长的土壤则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棵“树”在不断地吸收着外界的营养,是不断生长着的。我想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要教到老、学到老,使知识之“树”常青不老。在听完库尔勒市第四中学许惠兰特级教师的《浅谈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专题讲座后我明白,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学习、总结、借鉴、积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专业化的成长。之后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程立民校长的《新课改下的教学中的教师专业素质》的专题讲座,从课改的角度谈了谈“教师观念、思维、评价的转变”的重要性,结合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的“151”生动课堂的实例,启发我树立并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转变我的传统教学思维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说服力!

在这一学期中,我除了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外,平时还不断深入研究《语文新课标》,特别是拜读了特级教师林华民的108个教学主张《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这部书后,深受感动和教育。

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形成和发展为完备的"能力结构,才有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活动,完成特定的语文教学任务。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也是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科研,是语文教师修养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听完郝春生特级教师的《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后我更要向语文研究者的方向努力。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治学呢?我今后该怎么做呢?我想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1、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要有钻研、思考、总结的习惯;

3、要逐步系统地研究;

4、要有不时写心得、反思的习惯。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半年的学习中,教学能手工作室的成员们上了11节各具特色的优质课,如库尔勒市第四中学李芳老师的“151”生动课堂《望江南》《江城子》,在李老师的整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率很高,处处都有学生质疑、争辩、解答的声音,突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巴州二中郭荣荣老师的传统课堂《武陵春》《望江南》,和穆筱麟老师的写作课堂《王几何》,穆老师科学巧妙的教学设计使当堂写作环节成为本节课的亮点。库尔勒市第八中学邹静老师的升本课堂《湖心亭看雪》,库尔勒市第五中学毛婷婷老师深情并茂的《秋天》,让学生们在美图、美读、美文、美析中欣赏美丽的秋景等。

在本校又学习聆听了9名同事们的竞赛课,如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赵金芳老师的《敬业与乐业》,理性而富有教育意义,拓展反思环节的设计能很好的将文章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在科学有效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李红老师的《秋天》,详细传授品析第一幅图的手法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品析后两幅图,并全班展示交流,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品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郑光敏老师的《老王》,重难点突破有方法,课堂驾驭能力很强,并在素质拓展环节充分挖掘文章的人文性。

在库尔勒市第四中学聆听了王红特级教师的《听课与评课》和教务处主任陈主任的《高效课堂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讲座,名师专家的讲座让我明确的认识到我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几个月的耕耘,硕果累累,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理论去推动工作纵深发展,这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跃上新台阶;
我相信,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待我去开拓。现如今,我正以百倍的精神,旺盛的精力,在语文教学和教研两项工作中孜孜以求的探索着,我的努力必将赢得更可喜的收获,我的耕耘付出必将使我青春的事业更加熠熠生辉!

成为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的一员是我的幸运,我不是一名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但在工作室的成长中,在李芳老师教导下,在同仁们的帮助下,我会成为那个更勤奋、更优秀的一位。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 培训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8篇)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8篇)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教师